看过《足迹》这部剧的观众,很多人都会被剧中角色杨学安气得牙痒痒。作为组长,他审问下属时咄咄逼人,紧咬不放,仿佛谁都是可疑分子。
但如果我们抛开情绪,仔细看这个人物,会发现他其实很冤枉。 杨学安只是一个被放错了位置的棋子,真正的问题,出在拼命“报恩”的苏秀荣身上。
杨学安在剧中是调查组的组长,他的工作就是审查每个人的背景。 在那个特殊年代,情报战刚刚结束,敌特潜伏的风险真实存在。 他的职责就是怀疑、审查、核实。
他对归侨学者易弋的穷追不舍,用今天的眼光看确实过分。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审查是常规流程。 何况易弋的态度确实并不配合,这更加深了杨学安的怀疑。
杨学安的最大特点就是认真,甚至认真得过了头。 他看到同事帽子没戴正都会直接批评,这种性格注定会得罪人。 但他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真心认为必须这样做。
这样一个不懂变通的人,为什么能当上组长? 这就要说到苏秀荣了。
苏秀荣是杨学安上司的妻子,在单位也是领导。 她如此看重杨学安的原因很简单:杨学安曾经在战场上替她的丈夫挡过子弹。
对杨学安来说,挡子弹只是本能反应。 即使换作普通战友,他也会这么做。 但苏秀荣却将这份恩情牢记在心,并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
她首先将杨学安从基层调回来,直接任命为组长。 这个岗位需要高超的人际技巧和灵活的处理能力,而这些都是杨学安所欠缺的。
苏秀荣的报恩远不止于此。 平时有什么好事,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学安。 学习进修的名额、升职的机会,全都优先分配给他。
当文朴提出杨学安可能不适合组长岗位时,苏秀荣根本不愿听取分析。 在她看来,只要是关于杨学安的事情,就必须无条件支持。
这种过度保护让杨学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关系户”,虽然他自己并不愿意这样。
杨学安深知这个职位是苏秀荣给的,他害怕辜负期望,于是更加拼命工作。 他审问易弋时的偏执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压力。
他想的只是做好工作,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职位。 但事与愿违,他越是努力,问题就越多。
在审查易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疑点。 这些疑点加上易弋不配合的态度,让他坚信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
直到文朴发起话题讨论,大家一致认可了易弋,杨学安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 他立刻登门向易弋道歉,这个细节证明他并非心地恶劣之人。
杨学安只是过于固执,习惯于怀疑一切。 这种性格适合某些特定岗位,但绝对不适合需要沟通协调的领导职位。
事情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易弋在文朴的帮助下全身而退,杨学安却被差评,下放到报馆锻炼,从此事业走上下坡路,最终失意离场。
文朴对杨学安的评价很中肯:“就是不适合在这个岗位上”。 除此之外,杨学安没有其他问题。 他只是一个被放错位置的人。
苏秀荣的本意是好的,她想报答救命之恩。但她用错了方法。 真正的报恩应该是根据杨学安的实际能力,为他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他一个高位。
如果杨学安没有替领导挡那颗子弹,他就不会得到苏秀荣的特殊关照。 他可能会从基层做起,虽然起步慢,但能够积累经验,慢慢成长。
以他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只要找到适合的岗位,一定能有所作为。 但命运弄人,一颗子弹改变了一切。
苏秀荣的拔苗助长不仅害了杨学安,也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杨学安激进的工作方式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破坏了团队的和谐。
真正有问题的是苏秀荣的用人观念。 她认为报恩就是给职位、给机会,却不考虑对方是否适合。 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最终毁了杨学安的前程。
杨学安自始至终都对工作认真负责。 如果他是借工作之名打击报复,早就受到严惩了。 那个年代对渎职行为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
剧情没有深入探讨苏秀荣的问题,只是浅尝辄止。 这让大多数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杨学安,而忽略了真正的根源。
现实中,这种“报恩式提拔”并不少见。好心办坏事的故事时时都在上演。 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让好意变成伤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找到适合的位置,比盲目追求高位更重要。 杨学安的悲剧就在于他被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苏秀荣应该做的是帮助杨学安发挥优势,而不是给他一个显眼却危险的职位。 真正的伯乐知道如何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提拔。
杨学安的故事令人唏嘘。 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因为一次善举和过度的回报,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事业。 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人深思。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