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东地区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实现了“地球人都在看新闻”的盛况。一个七十多年仍停不下来的巴以纷争,让世界见证了什么叫“地图天天换,谁也记不清”。你以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地盘问题就是几张地图那么简单?真相远不止于此。比如,1946年时所谓“绿色一大片”巴勒斯坦,后来为什么越来越“小”?是以色列真把巴勒斯坦挤到角落里了吗?今天这场地图上的拉锯,到底是一场阴谋、误会,还是另有玄机?不少人认为,哪个民族的地多哪个就有理,事实真是这样吗?先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抽丝剥茧,带你看一场中东“宫斗大片”,你绝对没看过这样的地理、历史双重暴击!
不少人看到网上流传甚广的那组“巴以地图”,一眼望去就有个判断:这不就是一个民族被一点点挤压、另一个民族一步步扩张吗?绿色逐渐消失,白色不断壮大,网上热议如火如荼:“以色列欺负巴勒斯坦”,“以色列抢了巴以土地”。但质疑的声音也涌现——有专家拿着更早的地图告诉大家,1946年并没有“巴勒斯坦国”这回事,“那片绿色,只是地区名,不是国家啊”。网友争执不休:“到底谁说的对?”“这种看图猜历史靠谱吗?”真相究竟在哪边?而这个地图为什么火成这样,每个人都仿佛身处战场,不知自己到底支持谁?全球都在围观巴以拉锯,但谁能说清巴勒斯坦这名字,最初代表的到底是地方、民族,还是国家?
先别着急下结论,咱先讲讲这块“风水宝地”的来龙去脉。巴勒斯坦从来不是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块地理名片,像中国的“云南高原”——有民族,有文化,但几千年里都是谁强谁说了算。历史上的奥斯曼土耳其、英国、法国,在这里轮番当过“大房东”,地盘像土豆一样被切来切去。到了19世纪末,一波犹太人自欧洲、俄国被逼出来,怀揣着复国梦,找到这里买地安家。这下,和本地生活了几百年的阿拉伯人产生了化学反应,既要和平相处,又暗中较劲,冲突的火星开始在人群里到处窜。普通巴勒斯坦老百姓其实更像左右为难的租客:今天租东家,明天换新主,“我搬过几次,房主都换了一茬”。这种“搬家式”治理,让巴勒斯坦永远平静不下来。
很多人以为,到了联合国1947年决议,就该画清楚“你一块我一块”,一劳永逸。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简单。联合国给出的分割方案在纸上看着公道,现实却是“你让我一半我让一半”这种“好好先生”根本不存在。阿拉伯世界不买账:“凭什么让你们犹太人分一半?”紧接着,第一次中东大战爆发。没想到结果不仅没帮巴勒斯坦人收回土地,反倒让埃及、约旦趁机瓜分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每家都在为自家小算盘出力;埃及和约旦根本没打算让巴勒斯坦立国,顶多贪点地做缓冲带。此刻的以色列虚晃一枪,靠强硬和团结站稳了脚跟。看似平静,实际巴勒斯坦人始终没个“安身立命的名分”,局势更像做了一只有暗洞的平底锅,早晚还得爆。
事情到1967年直接“炸了锅”。这年中东第三次大战打响,埃及、叙利亚“誓要翻盘”,结果以色列先下手为强,一通操作把加沙、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甚至西奈半岛全揣进自己的兜里。短短六天时间,巴勒斯坦从“有希望成为国家”变成“彻底被占领”。从这以后,以色列成了大地主,巴勒斯坦人成了真正的“无地可立足”的民族。网友们原以为的“巴勒斯坦缩小”,其实本质是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数次变更——被外人打碎再重组,哪能一步到位?更离谱的是,过去做小动作的埃及和约旦终于彻底退出,剩下的只有刚强独立又无奈无力的巴勒斯坦“自谋出路”。这时你再看那张地图,才发现所谓的“领土递减”,指的不是国家消失,而是无数次被折腾的历史悲剧。
可惜故事没就此结束。表面上和平似乎离大家又近了一步,比如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签了戴维营协议,后头以色列又“主动”让出了一些地。但老问题却像打不死的小强——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严重,温和派“法塔赫”想要和平共处,强硬派哈马斯誓要“以牙还牙”。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虽然以色列撤了一部分兵,允许自治,但该爆的冲突还在爆。现实又来了新的阻碍:以色列内部同样不团结,总理被刺杀,民意分裂严重。国际社会看着着急,出力总是不到位。分歧越拉越大,外有强敌,内有分裂,巴勒斯坦更像坐在两条大缝里的花生米,随时可能被压扁。无数难民隔着隔离墙哭泣,和平承诺成了嘴上的“空头支票”。那个曾经的“被许诺的土地”,如今连许诺都越来越空泛——理想和现实,差着不止一条“加沙走廊”。
明面上大家都是为正义呐喊,实际都在盘自己的算盘。有网友说巴勒斯坦“活该”,也有人说以色列就是“强占掠地”。但你回过头来看看,这场拉锯战哪方能自信地说自己百分百站在道德高地?曾几何时,以色列被称为难民的希望,如今却演变成另一批人的灾难。对美国和欧洲来说,捧谁都能捞政治红利,难民流窜不过是数字游戏。每当说到“地图为证”,“历史作锤”,其实更多是“谁的嘴皮子厉害谁说了算”。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拉伯邻国都想着“先解决对方,再谈下一步”。这种“终极和解”等于买彩票指望明天中大奖。明明各方台面下你打你的算盘,我守我的底线,却偏偏都站出来给自己涂满“正义的粉底液”。外人看得热闹,只有当地百姓是真正的“韭菜”。最后还要再夸夸“大家都很聪明,历史总是长记性”,可现实就是:一百年后地图还会再变,这仗还没完。
你觉得巴以地盘演变就等同于“谁丢地谁有理”,还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对于那些地图上的“绿色”和“白色”,你更相信哪一方的解释?或者说,咱们到底该站在哪种“正义”这边?国与国的合与斗,是不是只是另一场你亏我赚的生意?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是信地图,还是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