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从一条微博开始发酵,罗永浩点名说“西贝预制菜味道差、还卖得贵”,西贝马上反击,创始人贾国龙把厨房打开让媒体和自媒体进来拍,大家看着热闹,嗓门也越喊越大。我跟你说,这事儿火得有点猛,就是群众的好奇心一被点着,谁都想凑个热闹。饮食安全、餐饮公示、消费者知情权这些专业名词一下子从政策白皮书掉进了饭桌日常,老百姓开始问吃的到底是现做还是复热的?
西贝把后厨亮给公众结果反而把预制菜这个名词推到了舆论风口,公众就默认没有明火的商场餐饮几乎都是预制菜,真心的,大家也有点慌。我才不信呢,有人说连锁餐饮都该公示,有人觉着公示是给行业添麻烦。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介入,表示要加快制定预制菜国家标准,推广餐饮环节明示......报告里写的是“认真研究”,意思还挺清楚,监管层要把这事儿摆到规矩里来。
预制菜不是新鲜事,从太空站到飞机餐、从高铁便当到便利店熟食,都是工业化生产的“半成品”。就是别把“预制”当成了贬义词。等一下,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标识不明、冷链和工艺标准不统一,谁来担风险,谁来负责追溯?如果没有统一的食品标识、质量追溯、添加剂限量和加工工艺规范,消费者的选择权就成了摆设。谁会愿意被蒙在鼓里?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制度设计的漏洞。
要把这盘棋下好,得靠国家标准、检测体系和市场监督三管齐下。监管要设定清晰的“明示”规则、抽检机制和第三方检测认证,企业要做好样本留样、冷链记录与原料追溯,行业要建立黑名单和惩戒机制,学界要提供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方案。真假的?别光喊口号,标准要有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比如包装标识格式、加工过程控制点、失误责任认定等,太厉害了,光说不练是没戏的。
处不是做大演讲,我更想把视角拉回餐桌。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后厨镜头,还是一张清清楚楚的标签和一套行得通的监管体系。就是市场需要透明度,企业需要规范化,监管需要有力执行。饭桌上那盘菜,标签像收据,消费者看得懂、看得明白,才能放心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