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包店“扔面包”争议:不是冷血,是现实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2025-10-07 18:34 78

上海某面包店营业结束后,店员将剩余面包尽数丢弃的画面,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为什么不免费送人?”“宁愿浪费也不做公益?”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但当我们拨开“浪费”的表象,会发现店家的选择,藏着法律风险、经济规律与现实操作的多重考量,并非简单的“不近人情”。

一、不敢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店家迈不过的“坎”

“免费送”看似善意,却藏着极高的法律风险。面包属于短保食品,多数现烤面包保质期仅1-2天,营业结束时往往已接近或超过最佳食用期,即便外观无异常,内部口感、微生物指标也可能悄然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需对所提供食品的安全负责,即便免费赠送,若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食物中毒等问题,店家仍需承担赔偿责任——小到医疗费用,大到监管部门的处罚,甚至品牌信誉的崩塌。此前曾有商家因赠送临期食品引发纠纷,最终付出远超面包成本的代价。对中小面包店而言,这种“好心办坏事”的风险,远比直接丢弃更难承受。

二、不能折:打折会摧毁价格体系,动摇营收根本

“为什么不低价处理?”的疑问,忽略了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预期”规律。若面包店每天营业结束前都打折,会让消费者形成“等打折”的心理——原本愿意原价购买的顾客,会刻意推迟到傍晚再买,导致全天原价商品销量大幅下滑。

面包的成本不仅包括面粉、黄油等原料,还涵盖店铺租金、人工工资、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这些成本早已分摊在原价商品中。一旦原价销量下降,店家的营收会直接缩水,甚至无法覆盖固定成本。从长期来看,“打折处理”看似减少浪费,实则会摧毁店铺的价格体系,最终导致经营难以为继——这也是经济学视角下,“扔掉比打折更明智”的核心逻辑。

三、不便存:短保特性决定了“浪费”的必然性

与饼干、零食等长保食品不同,现烤面包几乎没有“储存缓冲期”。即使冷藏,第二天口感也会变得干硬,失去原本的品质;冷冻再加热,也无法还原新鲜出炉的风味,基本没有二次销售的价值。

若想通过“赠送”减少浪费,还需额外投入人力——联系公益组织、打包分类、对接领取渠道,这些操作会增加店家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且公益组织也未必能及时将面包分发给需要的人,最终仍可能因过期被丢弃。对追求效率的中小型面包店而言,“直接丢弃”是成本最低、最便捷的处理方式。

争议背后:是食物浪费与商业现实的两难

面包店“扔面包”的争议,本质是“减少食物浪费”的道德期待,与“商业可持续经营”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不少连锁面包店已在尝试折中方案:比如根据每日销量精准调整生产量、与公益组织合作在保质期内及时分发、推出“当日现烤”预售模式等。但这些方案要么依赖精准的数据支撑,要么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对小体量的社区面包店而言,仍难以全面推行。

与其简单批判店家“浪费”,不如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法律风险——减少面包浪费,需要的不仅是店家的善意,更需要消费者对“新鲜价值”的认可、公益体系的高效配合,以及整个产业链对“按需生产”的优化。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持商家经营”与“减少食物浪费”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热点观察家#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