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力量。他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实践中。1927年,年仅三十八岁的他不幸落入军阀之手,壮烈牺牲。尽管敌人终结了李大钊的一生,却无法消灭他所点燃的思想与信仰,更难以阻止千百万“李大钊”继续挺立。新中国的成立,本身就是对他的革命精神最有力的诠释。
李大钊的精神在家庭中代代传承。他的五位子女均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孙辈各有所长,到了曾孙李柔刚,依然不负家训,投身国家建设。在2020年安徽合肥洪灾救援工作中,身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的李柔刚身处一线,不仅以科学素养为救灾贡献力量,其特殊身份也让人感受到家族信念的沉淀。他于1980年出生,与曾祖父李大钊牺牲整整隔了半个世纪。成长于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初时对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知之有限,随着阅历和学习的增长,才逐渐体悟到曾祖父所坚持信仰的内涵。
青年时代的李柔刚,也曾对“革命精神”感到模糊。直到研读现代中国史、见证社会对李大钊的缅怀,意识深深扎根:那种坚定无畏,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他认定要沿着这条信仰之路走下去。和平时期虽然没有硝烟战场,但他坚信,军事科技实力依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正是基于此,他选择了攻读军事技术,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最终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的副教授与教研室主任,坚守岗位,为国育才,并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
李柔刚的父亲李宏塔,同样是这份信念的传递者。1949年新中国初立之际,李宏塔出生于一个特殊时代。由于父母投身国家建设,他19天便被送去托儿所。家庭严谨朴实的氛围,塑造了他廉洁自律的品格。入伍、做工、读大学、服务社会等经历,让他与人民始终保持密切联系。1973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后来历任要职一度成为安徽省委副书记。他始终关注基层百姓,几十年深耕民政,专注解决民生问题。以厅级干部身份,他拒绝特殊照顾,安于朴素生活:居住在面积不大的旧房,家具年久失修,即使单位多次分房也总是让给条件更困难的同事;日常出行只骑自行车,后因身体原因才换上电动车。始终不忘初心,李宏塔被授予“七一勋章”,这是党对他服务民众与践行理想的高度肯定。
溯源李家族人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李大钊精神的深厚根基。1915年,李大钊留学日本,在爱国运动中成为学生领袖,旋即回国,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主编《新潮》杂志,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他领导思想解放,让更多人信服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许多后来的中共领导人,包括毛主席,都曾受到李大钊深刻影响。虽身遭不幸,但其精神如同灯塔,引领未来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不仅曾孙、孙辈坚定不移,李大钊的五位子女同样以各自方式投身国家与社会。长子李葆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远赴日本避祸,却因“九一八事变”毅然回国,投身抗战,积累了丰富的党务和金融经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后,他推动金融改革,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作出重大贡献。次子李光华年幼丧父,抗战期间投身革命,后在工业与科研岗位上任职,推动中国科技进步。长女李星华则在家庭与学术间奔波,专注民间文学研究,致力于父亲精神的弘扬。幼女李炎华和幼子李欣华都选择教育事业,尤其李炎华主动赴边远山区学校工作,传递知识。
正如毛主席曾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大钊的后代,如同那一簇革命之火,在各自的领域中,无论能力或职位大小,都以行动诠释着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不负革命前辈的期望,带领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未来的路依然漫长,唯有像李大钊这样的信仰,坚持一代接一代,中国才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