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杨立新携手演绎张謇传奇再现历史风云

2025-10-10 01:53 130

我第一次刷到《张謇》的预告片,是在半夜快困的时候,本来以为是汉代那位驼队领队张骞的故事,心里都已经准备好听驼铃声了。

结果点开一看——不是西域探险,而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一下子从沙漠换到了纱厂机器轰鸣,这跨度比凌晨两点从猫咪短视频跳到量子力学还让人脑袋打结。

这剧的起手式挺狠,不按套路来,不给你少年寒窗苦读的温吞水,一上来就是他41岁,中状元,本该走官场康庄大道,却撞上甲午战争。

他甩下一句“不做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拎包回南通办“大生”纱厂。

这操作放现在,就是刚签下央企offer,转头跑去创业,还专挑外资虎口夺食。

在那个年代搞工厂真的是刀尖上跳舞——资金紧缺、工人难招,他就硬生生玩出了股份制创新,把民族工业熬成金字招牌,到1917年产业价值直逼1600万两白银,那数字搁今天财经博主能分析一个季度。

不过钱只是他的工具而已,很快他发现,如果国民没文化,再多钢筋水泥也是空壳,于是一头扎进教育事业。

从小学、中学,到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再到女子学校一步步铺开。

当时敢办女子校不光要情怀,还得有挨骂的心理素质,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氛围里逆行,就像有人偏要在老街中间修地铁,你说震不震撼?

演员阵容也够味儿:何冰演张謇,杨立新饰沈敬夫,两个人同框像老茶叶遇沸水,香气慢慢飘出来;毕彦君版张之洞、臧金生版袁世凯、刘佳版慈禧,加郝平、王鸥、陈乔恩等熟面孔,全员实力派,没有流量偶像凑数。

这种配置意味着哪怕某个配角只露三分钟,也可能因为表演精准成为意外亮点。

有时候两个角色对视一下,就能让观众脑补出整段隐形剧情,这是很多现代快餐式影视给不了的深度体验。

服化道方面,从目前物料来看没滤镜甜宠那套,就是沉稳、大气甚至带压迫感,让你隔着屏幕闻得到机油味和旧木桌墨香。

这类古装正剧已经很久没见了,上一次让我有类似感觉还是《大明王朝1566》。

所以它定档消息一出,我的小算盘就开始拨拉,因为这种题材错过靠谱版本,下次可能又得等几年才能遇见。

政治线更刺激,他和袁世凯、慈禧这些重量级人物交锋,每一次都是棋盘上的悬崖试探。

我看到预告片里的台词:“帝制终,共和生,惟愿我们的国家富国兴盛。”

不像电视剧对白,更像课本突然活过来了。

而另一句,“皮骨肉血,当为世界牺牲,为民众做牛马,终岁永不停息”,换轻松的话讲就是:随时代怎么折腾都行,只要干成事。

但这样的豪言不是喊出来好听,而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人才敢这么说。

不免想到当下那些社交平台标榜爱国担当的人,有些甚至早起都难做到,那份差距,比隔着屏幕看历史更刺眼。

这部戏天然带冲突,一个状元放弃高官厚禄投身实业救国,又因政局转战教育,中间夹杂外资挤压、本土企业求存,与权力人物周旋……比宫斗戏真实,因为这里输赢影响的是现实中的百姓饭碗而不是虚构皇位。

而且每个节点抛出的社会议题,都值得今天细嚼,比如民族企业如何在全球资本竞争中守住底线?

教育是不是唯一能改变国家未来?

其实,看这种作品,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追个故事,它还能逼你重新审视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与担当。

在信息碎片化消费习惯中,我们越来越容易满足于标签式认同,好像朋友圈发几句话就是参与公共事务了。

但翻回去看看这些曾经爬泥潭托举国家的人,他们面对的问题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换了一套现代包装。

同样压力山大,一个来自列强炮舰,一个来自跨国资本;一样焦虑孩子受教育质量,一个困于废墟重建,一个困于内卷赛跑。

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退路,我们还有选择,所以理所当然地苛刻一点要求自己,其实也算一种幸运吧。

如果播出效果真如期待,《张謇》很可能会掀起讨论热潮。

当然,总会有人嫌它慢节奏、不够爽,可历史本来就不会按爽文节奏发展。

如果你的耐心还剩一点,可以留给这样一部作品,说不定哪一句台词或者哪个细微表情,会悄悄敲开你原本忽略的问题——比如,你到底希望生活在哪一种中国里?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