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9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贝森特(Janet Yellen Bessent)在一场金融监管会议上指出,稳定币立法可能在7月中旬完成。她表示,稳定币一旦纳入联邦监管体系,将成为对美国国债的新型结构性需求来源。这一表态不仅预示着美国数字货币政策的重大进展,也预示全球金融秩序或将由此发生质变。
一、为何美国推进稳定币立法?
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种与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挂钩的加密资产,其旨在减少加密货币价格波动性,广泛应用于支付、DeFi、跨境结算等领域。以USDT、USDC为代表的稳定币,已经成为全球加密交易的主要结算媒介。
美国推动立法的背景有三:
金融稳定压力上升:未经监管的稳定币如USDT,其底层资产透明度、兑付风险始终被监管层质疑。若发生大规模挤兑,可能引发系统性流动性危机。
与中国数字货币战略竞争: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已进入多地试点甚至跨境实验(如香港、阿联酋、泰国),而美国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领域进展迟缓,稳定币成为填补空缺的现实选择。
美元主导权的数字延伸:立法后的稳定币或成为“数字美元”的民间载体,有助于巩固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的霸权地位,尤其在新兴市场数字交易增长迅猛的背景下更显关键。
二、稳定币立法的核心要点
据当前草案透露,美国稳定币立法将包含以下重点:
强制与高质量资产(如短期美债)挂钩
由联邦储备系统进行监管备案
发行方需取得特许牌照,可能面临资本充足率要求
确保1:1赎回机制和高度透明的审计
一旦立法落地,大型科技公司(如PayPal)和金融机构(如Circle、Paxos)或将成为首批合规稳定币发行方。
三、为何稳定币可能推高美国国债需求?
稳定币锚定资产主要为短期国债、回购协议、现金和存款。若新法规要求100%资产支持,且必须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资产,美国国债将成为首选。
以Circle的USDC为例,截至2025年Q1,其已将超过70%的储备资产投向3个月期美国国债。一旦立法完成、稳定币规模爆发式增长,其结构性地将美债转为全球数字支付系统中的“准储备资产”,增强对国债的刚性需求。
这意味着,美债或将通过稳定币获得新增“终端需求方”,对冲日本、中国等传统美债大买家减持的空缺。
四、其他国家的稳定币与政策演进
1. 中国:央行主导,强调金融主权
中国明确禁止私人稳定币流通,主推数字人民币(e-CNY)。其本质是央行负债的数字化形式,强调“国家信用”而非“私人发行”。
但也在加强对人民币计价稳定币的探索,如香港的mBridge项目,正与泰国、阿联酋合作跨境清算。这是一种以国家为主导、区域合作为框架的“监管型稳定币”。
2. 欧盟:MiCA法案已生效
2024年,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正式生效。该法规对稳定币提出:
需要获得欧洲央行及本地监管机构批准
有上限的发行规模(例如拟对欧元计价稳定币限额2000万欧元/日)
强化赎回机制和储备管理
但因监管较严、门槛较高,目前欧洲尚未有形成气候的本土稳定币项目。
3. 新加坡、阿联酋、巴西等新兴市场:尝试兼容并包
如新加坡的“Project Guardian”鼓励稳定币参与传统资产代币化;阿联酋支持以美元、迪拉姆锚定的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巴西与Mastercard合作发行合规稳定币,拓展零售支付场景。
这类国家通常希望借由稳定币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和技术投资,同时保持本币稳定。
五、影响:稳定币立法或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美元将进一步数字化霸权化
若USDC等美元稳定币合法合规,其全球通行力将更强,数字化程度更高的“美元化”进程或加速。
美债市场“去中国化”,引入民间科技买家
稳定币若成规模,其持有的美债将部分填补中日等国减持空白,增强美债韧性。
推动全球稳定币标准制定竞争
美国立法后,势必推动国际上“对等监管”。各国央行、IMF、BIS等将加强合作或竞争,全球金融标准战进入数字货币新阶段。
带动新一轮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升级
稳定币合法化或引爆新一轮支付、清算、跨境金融科技竞争,同时也需应对反洗钱、数据保护等新挑战。
结语:
稳定币不是投机者的工具,而是下一代货币体系的“桥梁”。随着美国稳定币立法进入倒计时,这场新金融秩序的竞赛,正在从华盛顿,延伸至全球每一个金融中心。
在数字时代,谁能掌控“可编程货币”,谁就有可能书写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