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就坐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跟您唠唠大阅兵后毛主席纪念堂那些热乎事儿。您瞧,9月4号那天,天儿刚蒙蒙亮,我就溜达着往纪念堂那边凑,想着看看阅兵刚散场,这地儿是不是还跟往常一样安静。结果您猜怎么着?东边个人排队的道儿上,早晃动着黑压压的人影了,跟春运似的,可又比春运多了份肃穆劲儿。
现在去纪念堂可不像从前,得提前在手机小程序上预约,周二到周日开放,周一歇着。我头天晚上瞅着预约页面,愣是没抢到早班儿,最后约了个十点的。到了现场才发现,这预约制真不是摆设,入口分个人和团队两条道,东边个人,西边团队,最后都得汇到中间安检口。安检员拿着小机器“滴滴”扫身份证,跟火车站似的,可人家扫得仔细,连我兜里的钥匙都翻出来查了查,说是怕有金属物磕碰纪念堂的物件。
队伍里有个穿红袄的北京大妈,手里攥着刚买的菊花,三块钱一枝,九块钱一束。她跟旁边的姑娘念叨:“我年轻那会儿,毛主席还在世呢,哪想过今天能排着队给他献花?”姑娘点头应着,眼窝子却红了。还有个穿校服的男孩,蹲在台阶上写日记,我凑过去瞅了瞅,字里行间都是“今天终于见到了课本里的毛主席,心里跟揣了团火似的”。
最让我触动的是个穿蓝布衫的河北大爷,他带着小孙子,指着纪念堂的屋檐说:“你瞧那飞角,跟咱村老戏台似的,可这儿比戏台庄重多了。”小孙子仰着头问:“爷爷,毛主席是不是住这儿?”大爷摸摸他的头:“不是住,是躺这儿歇着。他活着的时候,可是天天想着咱老百姓。”
正说着话,前面队伍动了动,原来到了献花的地方。汉白玉雕像前,有人双手捧花,有人深深鞠躬,还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把从湖南带来的橘子摆在了花丛里,说毛主席生前爱吃这口。安检员小声提醒:“别碰玻璃,别开闪光灯。”可谁也没听,大家都轻手轻脚的,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从北大厅出来,南广场的梧桐树下围坐着不少人。有对退休的老夫妻,拿着旧照片比对纪念堂的变化;有穿冲锋衣的登山者,举着相机拍“今昔对比”照;还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蹲在台阶上发微信:“妈,我替您来看毛主席了,您放心吧。”
中午头儿,太阳晒得人直犯困,可队伍依然没散。有个穿轮滑鞋的小朋友绕着广场转圈,家长追在后面喊:“慢点儿,别摔着!”还有个从福建来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说这是她第三次来北京,前两次都没约上,这次终于圆了梦。她摸着胸前的党徽,眼里闪着光:“党龄五十年,该来看看。”
下午的时候,我听见两个老人聊天。一个说:“现在年轻人爱玩手机,可排起队来比谁都认真。”另一个接话:“不是爱排队,是心里有杆秤——知道啥该敬,啥该记。”这话听着平常,可仔细咂摸,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天擦黑儿的时候,广场广播响起了《东方红》。我回头望,纪念堂在暮色中泛着暖光,排队的人依然有序前行。有人举着鲜花,有人捧着旧书,有人空着手却满眼热泪。这队伍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念想——那些为今天付出过的人,值得被好好记住。
回来路上,我翻手机看预约页面,明天的场次又约满了。风掀起衣角,突然想起那位河北大爷的话:“盛世如他所愿,我们如他所愿。”这大概就是这么多人顶着秋老虎排队的答案吧——不是为了打卡,不是为了跟风,是为了告诉那些再看不见的人:您放心,我们挺好的。
说到这儿,我也想问问您,要是您有机会去毛主席纪念堂,会带着什么?是鲜花,是旧物,还是心里的那句话?您觉得排队这事儿,是形式重要,还是心里那份念想更重要?要不咱也找个时间,一块儿去瞧瞧?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