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这手牌打得,真的,快得有点吓人。
一道命令,让买天然气的都用卢布结账。文件都还热乎着呢,估计墨都没干透,法令就这么生效了。这效率……克里姆林宫什么时候这么利索过?印象里,那地方不是开个会都能研究上半个月的吗?说白了,这种反常的快节奏,背后通常就一个原因——急了,是真的急了。手头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你想想看,如果不是被逼到份上了,俄罗斯难道真就那么喜欢自家的卢布?美元、欧元,那才是硬通货,拿到世界上哪个角落都能花出去,谁不想要?可现在呢?西方那张制裁的大网一撒下来,路基本都给堵死了。自家那点卢布,在国际上本来就没什么人待见,现在要再不主动给它找点活干,创造点需求,那真可能就跟废纸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啊,这根本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金融战略,这就是一场被逼无奈的“清仓大甩卖”。目的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让卢布动起来,别再跌得没眼看了;二,趁着东西还能卖出去,赶紧换点钱回来续命。
毕竟,卖油卖气,那是俄罗斯的财政命脉,四成多的钱都从这儿来。可就是这根命根子,今年头七个月,进项愣是比去年少了差不多两成。那可是五万亿卢布啊,听着都心惊肉跳。是,和我国是签了新合同,但谁不知道,卖到亚洲的天然气,价格跟欧洲那边根本没法比,再加上我们出了名的会砍价,俄罗斯这笔买卖,说实话,没占到什么天大的便宜。现在搞“卢布结算”,连中小客户都拉拢,不就是想蚊子腿也是肉,能多捞一笔是一笔嘛。
这场手忙脚乱的“促销”背后,是俄罗斯经济真真切切在失血。
去年还吹着4.1%的增长,一度让人觉得,嚯,这是越打仗口袋越鼓?结果呢?现实一巴掌扇过来。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跟坐滑梯似的,从3%滑到2.5%,再到1.2%,最后交上来的卷子,一个刺眼的1.1%。
据说,这个数字让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上,脸都黑了。那种场合,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整个会议室里估计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为什么没人说话?因为答案就在嘴边,但谁敢说?经济怎么就搞成这样了?不就是因为那场没完没了的冲突嘛。军费开支,已经涨到了GDP的6%,整个国家财政超过四成都扔进了这个无底洞。钱都拿去填战场了,工厂、民生、建设……拿什么搞?可这话,谁敢对着普京的脸说出口?他需要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漂亮的数字来证明他做的都对,证明俄罗斯顶得住,甚至“越战越勇”。现在这个1.1%,简直就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打脸。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的人却出现在了北京。
他这一趟,怎么说呢,演了一出相当诡异的“独角戏”。当时俄罗斯的处境,简直是内外交困。前线,乌克兰的无人机跟下雨似的往俄军头上砸,自己这边呢,也在顿涅茨克集结了十万大军,一副要决战的样子,后勤压力大到无法想象。外交上,特朗普那个搅局的又跳出来了,突然说跟泽连斯基聊完了,下一步就直接给普京打电话,明摆着想来抢戏。
都火烧眉毛了,可普京本人呢?在北京,对战争,对外交,一个字都不提。他就那么微笑着,像个跨国能源公司的CEO,慢条斯理地讨论着“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价格,讨论着生意上的细节。
这当然不是他心大。这戏,是演给好几拨人看的。
演给美国和西方看:你们那套压力对我没用,仗我自己打得动,经济嘛,你看,我东方有大客户兜着底。
演给中国看:我来是谈生意,是巩固合作的,不是来拉你下水,给你添乱的。这份尊重,心照不宣。
更是演给俄罗斯国内看的。克里姆林宫的宣传机器需要这些画面:看,我们的总统正在外面为国家签下史诗级大单,为未来输血;与此同时,我们英勇的将士在国内又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袭击。一切,尽在掌握。
可戏终归是戏,代替不了现实。那份在北京谈的大单,就算最后真签了,也无非是给那台轰鸣的战争机器再添一捆柴火,却熄灭不了那场正在吞噬整个国家的大火。普京现在摆出的所有强硬姿态,一半是性格,另一半,又何尝不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
战争的代价,最终会转嫁到谁身上?还不是那些普通的俄罗斯人。外面的钱不好挣了,那锅里的肉就得从自己人碗里捞。为了填窟窿,俄罗斯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涨了34%,据说水费也要跟着暴涨40%。这种日子,等于是在逼着大批民众返贫。
也许有人会说,乌克兰不也难吗?看谁先倒下呗。但账不能这么算。整个欧盟的经济体量是俄罗斯的十倍。对欧盟来说,援助乌克兰的钱,只占他们GDP的1%;而俄罗斯呢,军费开销已经占到自己GDP的6%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拳击赛。一个是壮汉,偶尔出拳,消耗点体力;另一个呢,已经是在透支生命力了。
所以,兜兜转转,摆在普京面前的路,其实窄得很。要么,放下那份强硬,坐下来好好谈。要么,就只能把身子更紧地贴向东方。他现在做的一切,不管是“天然气大甩卖”,还是在北京演的那出“独角戏”,都是在想方设法给那台高速运转、濒临过热的战争机器续命。
只是,那口高压锅的盖子,他还能死死压住多久?西方媒体那句“从苏联老大哥混成了中国小老弟”的调侃,虽然刺耳,却也道出了这背后无奈现实的一角。没人知道答案,但你能感觉到,那盖子边缘,已经在嘶嘶作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