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昕昕
前言
秋风阵阵吹过长春,2025空军开放日的精彩时刻马上就要来了。
展区里,歼-10C、歼-16、歼轰-7A排排站着,那阵势霸气侧漏,可现在倒是没啥让人激动的感觉了。
偏偏那个角落头,静静矗立着的老兵——歼-6无人机,宛如一位暮年的英雄,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传闻,终于露出了神秘的真容。
歼-6无人机
多年来,军迷们一直在传着“海峡快递”的传奇,虽被不少人怀疑、嘲弄,甚至成了饭后来的一桩乐子。
可现在,亲眼瞧着那架拆了座舱、卸了机炮,可还留着四个挂架的歼-6无人机,我才反倒明白:原来那传闻真没骗人。
它一诞生,就浸透了那个时代的急切和聪明劲——不求完美,也不摆花式,简简单单,够用就行。
那感觉就像战士上阵前的干脆利落,一股“老马虽残,拼尽全力”的倔脾气。
它的座舱空荡荡的,弹射座椅没踪影,仪表盘也不见了,瞄准镜全没了,只剩下底座上焊着一个小滑轮,仿佛在给它安上一双新眼睛似的。
它或许没有那些先进无人机装的光电转塔,没有能实时传图的高科技设备,可它有的,是工业时代锻造出来的坚固机身,还有成千上万架量产战机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
设计这玩意儿的人,就是拼命把重量压到最低,把续航拉到最大,把花费降到最少——目的就一个,能让它跑得更远,飞得更久,成本更划算。
数百架这种无人机,一起从东南沿海腾空,嗡嗡作响地直扑对岸的机场、码头、弹药库,你拦得住吗?
要想拦住它们,你得拿价值几百万美元一枚的防空导弹应对这些“老掉牙”的玩意;不拦的话,哪怕它们撞上一条跑道、一座仓库,就能把你的后勤系统搞得一塌糊涂。
它们没啥精密制导的花哨,把工业时代的蛮干劲儿全都使出来——用一大波数量把你压垮,用便宜货掏空你腰包,用最朴实的方式,打得你措手不及。
有人说这就是“工业垃圾海”的东西,纯属权宜之计,可我一想到乌克兰战场上的小摩托,想到阿塞拜疆改装的安-2无人机,再看美国人现在也投入心力研究“廉价无人机饱和战术”……战争的套路,有时候就是这么硬:不较量谁手段多牛,而是拼谁扛得住,谁能逼着敌人摊上成本吃亏的坑。
1995年,它或许只是个应急的法子;到了2010年,可能早被冷落到积灰;可走到2025年,这玩意儿在大国较量的背景下,又焕发出了全新的价值。
工业时代的语音、信息浪潮的冲击、高端战争的紧迫感,全都在它的机体上留下了痕迹。
它不够完美,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它真实靠谱,价格亲民,好用得很,足以在未来某个时刻,像一群扑火的飞蛾那样,点亮战场最黑暗的夜空。
盯着它,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历史从不讥笑任何低成本的试水,歼-6无人机的故事,或许正是一个关于坚守、独创和战争机巧的传奇。
结语
这事儿让人感慨,也引人深思,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当今这科技笼罩一切的年代,那些最简单的东西,像数量、成本和韧劲,依旧左右着战局的输赢。
长春上空又响起那震天的轰鸣,不光是飞行拉开序幕,更多像历史对未来的一声拷问:未来哪个高精尖战争时代,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谁才能在这滚滚工业浪潮中站稳脚跟,活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