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路」精密制造里的“航发专家”——聚焦2025年沈阳工匠、广联航发(沈阳)精密装备有限公司车工王起

2025-10-08 19:43 139

午夜时分,广联航发沈阳分公司灯火通明,刺耳的金属切割声如同战场上的号角。 谁能想到,一台价值连城的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竟出自一位89年出生的“老”车工之手?王起,一个名字在航空界如雷贯耳,但却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他用十八年的时间,把青春焊死在了冰冷的机床上,也把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精度,提升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 2007年,王起从黎明技术学院毕业,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油污和金属碎屑的世界。

那一年,无数大学生涌向北上广,梦想着光鲜亮丽的CBD生活。 而王起,却选择了与冰冷的钢铁为伴。

“技术工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句话,王起重复了无数遍,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的价值。 刚进厂,王起被分到了夹具工段,这个岗位又脏又累,很多人都觉得没前途。

但他却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知识。 为了提升技能,他拜师全国劳模洪家光,学习数控编程和精密测量。

洪师傅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一个参数不对,轻则训斥,重则直接让你卷铺盖走人。 但王起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22年“振兴杯”辽宁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金奖,这是王起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个奖项,他付出了多少汗水。

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把自己关在车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甚至做梦都在和那些复杂的零件较劲。

有人问他:“王起,你这么拼命图啥?”他只是憨厚一笑:“比赛不是终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产。” 这话听起来有点“假大空”,但熟悉王起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他的真心话。 当时,我国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任务正处于关键时期,对工装夹具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航发平衡工装的合格率却始终上不去,这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 王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起带领班组没日没夜地攻关。

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 最终,王起创造性地研制出“可调式高精度回转顶尖”,一举将合格率从不足60%提升到了85%。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的零件,精度是以微米来计算的,0.0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整个发动机报废。 王起的这项技术,相当于给中国航空发动机装上了一颗“定心丸”。 除了提高合格率,王起还解决了超深超窄螺纹加工难题。

这种螺纹加工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报废。 王起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此外,他还翻新废旧刀具,引入热喷涂技术,建立回收流程,每年为公司创效达210万元。 这相当于他一个人,就顶得上一个小型加工厂!

王起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大拿,还是一个热心肠。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事,帮助他们提高技能。

他说:“我一个人强不算强,大家都强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班组形成了“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航空事业是国家的大事,我能贡献一分力量,感到无比光荣。”王起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航空人的心声。

他们默默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蓝天。 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进工厂没“钱途”,宁愿送外卖、做直播,也不愿意沉下心来学技术。 这到底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还不够到位?也许,我们应该给这些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让他们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偶像。

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更离不开无数个像王起一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手艺人”。你觉得呢?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