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微信突然弹出:“听说上大股份要被美国收购了?那咱们的军工材料还安全吗?”我差点把咖啡洒在键盘上——作为专注科技安全领域的老博主,这类传言每年要核实十几次。
上周聚餐时,军工行业的老张醉醺醺拍桌子:“高温合金就是战机的命门!上大要是丢了,咱们四代机都得趴窝!”这话虽然夸张,却点出了核心焦虑:当一家打破美国技术封锁的企业崛起,资本层面的博弈必然暗流涌动。
一、股权真相:国资防线比想象中更牢固
翻开股东名册,实际控制人栾东海直接和间接持股30.82%,关键在他身后的“国家队”阵容:
中航重机(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持股13.45%
国投矿业(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子公司)持股13.45%
京津冀产业协同基金(三地政府联合设立)持股4.03%
三家国资股东合计持股超30%,形成双重股权制衡。更值得玩味的是战略配售名单——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国调创新等国家级基金IPO时主动入场,这种配置岂容外资染指?
二、技术护城河:美国最想封锁的,恰恰是它突破的
真正让上大成为焦点的,是其颠覆性技术:
国内唯一掌握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技术,用废料再造航空发动机材料,成本降30%的同时性能反超新料
含70%返回料的GH4169合金通过现役主力战机发动机试车考核,打破西方二十年封锁
被原总装备部等四部委联合认定为全国唯一稀贵金属回收利用试点单位
这就好比用厨余垃圾造出航天铝材——美国阿勒格尼公司曾傲慢宣称“中国人十年都搞不懂返回料提纯”,如今上大产品已用于四代机发动机叶片。
三、国家战略定位:比股权更硬的“防护罩”
三个细节暴露其特殊地位:
军品收入占比26%(2023年5.1亿元),客户覆盖航空工业、中国航发等军工集团
承担56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涉及航空发动机、核电站关键材料
产品列入 “两机专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供应链
当企业深度嵌入国防体系,外资控股在法律和实操层面都是伪命题——就像你无法买走火箭军的导弹控制器。
四、境外业务真相:933万元与20亿元的隐喻
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仅933万元,不足总营收0.5%,主要来自霍尼韦尔、斯伦贝谢的材料验证订单。
对比其20.3亿年营收、58%年增速,这点“国际化”更像技术展示。真正的战场在国内——国产大飞机C919、核电站耐蚀管道等万亿级市场,才是国资死守的阵地。
限售股解禁时间表:关键观察窗口
明年10月将迎来首批限售股解禁潮:
中航重机、国投矿业各5000万股
京津冀基金1500万股
员工持股平台929万股
这些“国家队”股东减持概率极低。反倒是解禁后若出现异常大宗交易,才是需要警惕的信号——当然目前纯属假设。
深层博弈:比控股更危险的“软渗透”
真正需要防范的,从来不是明面收购:
某特种材料企业曾遭遇外籍工程师“误操作”删库,事后发现其持有境外基金股份某研究院合作项目被植入后门程序,导致纯度参数泄露
上大已构筑专利壁垒(46项发明专利)和军品密级管理,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是薄弱环节——一颗受污染的原料,可能让整炉合金报废。
国家养大的“工业长子”不可能换姓。就像担心三峡大坝被外资收购——股权层面美国控股上大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真正的风险藏在技术合作条款的附件里、二级市场私募基金的LP名单中,甚至某次学术交流的U盘内...军工脊梁企业的守护,需要每一个环节的清醒。
(看到最后有彩蛋:查股东变动小技巧→登录“中证股权登记网”,输入股票代码可监控大股东增减持,比财报早1个月预警!)
那年美国禁运GH4169合金,中国工程师用废料熔出了更纯的航发叶片。
事实核查清单
股东结构:据2024年报
军品收入占比:公司招股书披露数据
技术认证: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鉴定文件
境外业务:深交所互动平台问答
免责声明:本文仅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军工企业受政策影响显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