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出手,广东茂名市电白区成立联合调查组,连夜行动

2025-10-07 14:44 196

央视《财经调查》一出手,电白区的沉香老板们坐不住了。

118名执法人员出动。17家企业被查。5家涉事公司直接立案。

不得不说,这次央视的调查来得正是时候。电白区观珠镇号称"中国沉香之乡",表面上香气袅袅,背地里是一场"香"骗局。

看了央视的调查资料。

我只能说:这帮人的"创新精神"用错了地方。

什么叫"加精油优化品相"?说白了就是给劣质沉香"化妆"。打磨时加奇楠精油,让珠子颜色均匀、香味更浓。

这操作,跟给烂苹果打蜡有什么区别?

更绝的是那个"科技货"。商家还振振有词:"只加精油、不做化工"。

拜托,这就像说"我只是往牛奶里加水,没加三聚氰胺"一样荒谬。本质上都是欺骗消费者,只是手段"高级"了点。

从每克十几元到三百元,相差近三十倍。

这价差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温氏奇楠工厂的多台打磨机和精油罐,东江湾工厂的精油煮泡工艺,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造假流程。

这哪里是什么传统工艺。分明是现代化的欺诈生产线。

最让人愤怒的是检测机构的"睁眼瞎"行为。

记者明明说了手串有问题,电白沉香检测中心还是出具了合格证书。理由是只要气味无异味、结构清晰,就可以出证,注油不影响认定。

这是什么逻辑?

就像食品检测只看外观,不管里面加了什么添加剂一样荒唐。消费者花真金白银买的是天然沉香,拿到的却是"科技改造版",而检测证书还在为这种欺骗行为背书。

当记者追问能否检测出"注油"时,工作人员竟然说"这不在证书体现范围内"。

我就想问:那你们的证书到底证明了什么?

证明这是个"像沉香的东西"?

电白区的反应倒是挺快。节目播出当晚就成立联合调查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8人次。

但问题是:这些造假行为存在多久了?

沉香夜市上百家商户集中摆摊,各种"科技货"公开销售,检测机构明知故犯,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为什么要等央视曝光才行动?

当地监管部门之前在干什么?是真的不知道,还是选择性失明?

观珠镇作为"中国沉香之乡"的核心区,沉香产业肯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利益面前,监管的天平是否发生了倾斜?

从种植到结香,从加工到销售,再到检测认证,整个沉香产业链已经被"科技化改造"。

种植户提供劣质原料,加工厂负责"技术升级",销售商包装成高端产品,检测机构提供"权威背书"。每个环节都有人获利,每个环节都在欺骗消费者。

这不是个别商家的投机行为,而是整个产业的系统性腐败。

温氏沉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江湾棋楠坊工艺品商行、"香之源沉香",这些被立案的企业,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最可怜的是那些真心喜欢沉香的消费者。

他们以为买到的是千年难得的天然香材,实际上拿到的是工厂流水线上的"科技产品"。花着奇楠的钱,买着注油货,还被检测证书"安慰"说这是正品。

这种欺骗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沉香作为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却被这些唯利是图的商家糟蹋成了"科技垃圾"。

电白区承诺要开展"全面排查整治行动",覆盖"种植—结香—加工—销售"全链条监管。

听起来很全面,但关键在于执行。

这次央视曝光后的雷霆行动,会不会又是一阵风?等风头过了,这些造假企业会不会换个马甲重新开张?

更重要的是,检测标准和认证体系的漏洞如何填补?如果检测机构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严厉的整治也是治标不治本。

这次事件对整个沉香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建就难了。以后谁还敢相信"中国沉香之乡"的招牌?谁还敢相信那些检测证书?

电白区想要重振沉香产业,光靠一次整治行动是不够的。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透明的监管体系,更需要对造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否则,"中国沉香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就真的要被这些黑心商家砸烂了。

央视这次调查,撕开了沉香造假产业的遮羞布。

接下来怎么办?

就看当地的决心和行动了。

消费者在看。市场在看。历史也在看。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