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出游记录#
地头薅花生 城里开豪车 闺女才是宝
二丫和小薛在地里。薅花生。太阳毒。汗水滴进土里。变成泥点。手机响了。是床单订单。又卖光了。他们笑。继续弯腰干活。
聪聪的朋友圈更新了。玫瑰。红酒。外滩夜景。定位上海。文案写“婚后的第一个浪漫夜晚”。点赞数飙升。没人问他妈大妮在哪。
大妮在哪儿?在地头。分拣花生。一颗一颗。按大小分开。腰疼。站不起来。她叹气:“儿子忙。没事。”
农村变了。变得认不出。以前父亲说了算。现在儿媳妇掌权。以前男人外出打工。现在女人出去挣钱。更扎心的是养老。儿子指望不上。女儿反而跑回来端药送饭。
花生不会自己从地里跳出来。二丫懂。所以她凌晨五点起床。喂鸡。送娃。打包鸡蛋。然后下地。小薛跟着。两口子不说话。默契地并排薅。薅完一垄。换下一垄。中间喝口水。继续。
聪聪不懂。他觉得农村土。上次回家嫌旱厕臭。待了十分钟就走。连妈妈炖的鸡都没吃。大妮把鸡腿留到第二天。馊了。偷偷倒掉。
不是个例。村里多的是。李家四个儿子。从小宠。现在兄弟反目。家道中落。王家四个女儿。姐妹齐心。办纺织厂。建敬老院。成了村里骄傲。数据冰冷但真实: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1元。比1978年增长21.3倍。但这增长背后。是无数像二丫这样的女儿在支撑。不是儿子。
手艺也在变。老张编芦席。手指全是口子。一小时编一片。卖四十。年轻人嫌慢。不如端盘子。老李打铁。炉子凉了半个月。订单是网上的“复古铁壶”。他打的真家伙没人要。
二丫聪明。她把老芦席纹样印上床单。拍视频配字“我妈种的棉花”。城里人抢疯了一条赚八十。她分四十给妈。四十给小薛买新电瓶。
情感比折扣好使。去年双11。一款“姥姥的嫁妆”四件套卖八万单。退货率不到千分之三。甚至线头都成了宝。以前偷偷剪掉。现在城里人追着问:“是手工痕迹吗?我要!”
孝顺不是转账。是弯腰干活的背影。二丫知道。所以她在地里。小薛知道。所以他陪着。聪聪不知道。所以他朋友圈光鲜。妈妈在地头弯腰。
日子总要过。花生总要收。床单总要卖。二丫打包时。纸箱上写“我妈种的。不甜包退”。小薛贴单。哼跑调的歌。聪聪刷到视频。愣两秒。点个赞。滑走了。
手工业不会死。只要还有人把老纹样印上新床单。亲情不会断。只要还有人记得回家的路。
下次回家。别只晒朋友圈。记得把爸妈从地里薅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