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分享会#
公元1799年2月7日,那是一个寒意未消的日子,89岁的乾隆皇帝在紫禁城的龙榻上阖然长逝,大清王朝的天空,瞬间阴云密布。就在乾隆帝龙御归天的阴影尚未消散之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风暴,已在宫廷深处悄然酝酿。
嘉庆帝一面不动声色地命令和珅负责乾隆的丧事,那看似寻常的指令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另一面,他已悄然部署,准备对和珅这个权势滔天的巨擘展开雷霆一击。和珅,这位曾经在乾隆朝呼风唤雨的军机大臣,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权势的巅峰跌落至万丈深渊,仅仅只用了十天。从逮捕、抄家,到被下令赐死,命运的轨迹急转直下,令人猝不及防。那么,嘉庆帝执意要置和珅于死地,究竟所为何故?贪污,真的是主要原因吗?
和珅,虽出身满人,却命运多舛,父母早亡。但他自幼聪慧过人,深知唯有靠自己的拼搏,方能出人头地,登上那权力的巅峰。在学堂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竟学会了蒙语、满语、汉语、藏语四种语言,这在当时的朝廷之中,可谓凤毛麟角。一次机缘巧合,和珅犹如一颗被掩埋的明珠,终于被乾隆帝发现,从此平步青云,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了人人艳羡的一品大员。
然而,权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赐予和珅荣耀与地位的同时,也悄然腐蚀了他的灵魂。成为乾隆帝的红人后,和珅心中的贪欲如脱缰之野马,肆意奔腾。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公然卖官鬻爵,将朝廷的官职明码标价,一时间,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他还大肆开设各种商铺,垄断商业利益,赚得盆满钵满;每遇各地水灾旱灾,他更是趁机低价强购土地,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不仅如此,和珅还深谙讨好乾隆之道。乾隆六次下江南,这浩大的费用竟未动用国库分毫,皆是和珅想尽办法搜刮而来。这些钱财,无一不是从老百姓和商人们的身上压榨而来。和珅更是借着南巡的机会,中饱私囊,大发横财。乾隆的南巡,本应是体察民情、造福百姓的善举,却在和珅的操弄下,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1796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但权力的交接却并非一帆风顺。乾隆虽退居太上皇之位,却依旧紧紧握住权力不放。在这几年里,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依旧圣眷优渥,甚至渐渐不把嘉庆放在眼里。三年后,乾隆龙御归天,嘉庆终于等来了机会,迅速对和珅展开查办,并赐其自尽。和珅之死,贪污似乎并非主因,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竟让嘉庆帝动了杀心?
和珅被查办,贪污的确是其中一个原因。他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的行径可谓肆无忌惮。和珅被抓后,嘉庆立刻命人查抄其府邸,清算家产。当大臣们将计算结果呈给嘉庆时,那八亿多两银子的天文数字,让众人瞠目结舌。要知道,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不过六七千万两,和珅的家产竟相当于国库收入的十多倍!这巨额的财富,着实令嘉庆帝兴奋不已。
然而,在公布和珅的罪状时,贪污并非最关键的一项。真正让嘉庆帝怒不可遏的,是和珅的欺君之罪,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嘉庆登基后,因太上皇乾隆的存在,他的诸多想法和新政,屡屡遭到和珅的打压。更可怕的是,皇宫内的众多宫女太监,皆是和珅的心腹,嘉庆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和珅的监视之下。
一日清晨,御膳房为嘉庆帝精心烹制了一道名菜。嘉庆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对厨子的手艺大为赞赏。可到了下午,和珅面见嘉庆时,不仅对这道菜的做法了如指掌,甚至连嘉庆称赞厨子的每一句话,都能精准复述。这无疑是和珅在向嘉庆示威,向他展示自己庞大的势力。嘉庆帝心中明白,连伺候自己的太监和做饭的厨师都是和珅的人,若有一日和珅起了歹心,自己的性命恐怕危在旦夕。此事过后,嘉庆帝便暗暗下定决心,必杀和珅。
和珅在乾隆后期把持朝政长达二十多年,朝廷内外党羽众多。嘉庆深知,若不先发制人,一旦和珅察觉,双方胜负难料。所以,他瞅准乾隆去世的时机,果断出手。或许和珅以为,怎么也得等办完乾隆的丧事,嘉庆才会动手,正是这份轻敌,让他失算了。
和珅被查办后,嘉庆帝并未追究其党羽的责任。他心里清楚,和珅的党羽大多是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只要除掉和珅这个主心骨,这些官员自然会转而效忠于自己。况且,乾隆留下的江山已千疮百孔,正需人才治理,此时不宜大动干戈。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皇帝派大臣前往和珅的关押之地,赐给他一条白绫。和珅看着那洁白如雪的白绫,心中明白,死期已至。想自己一生,家业富可敌国,到头来却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不禁感慨万千。
其实,嘉庆杀和珅,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其一,和珅洞悉乾隆不愿放权的心思,极力怂恿乾隆继续听政。乾隆年轻时曾许下诺言,若能做60年皇帝,便即刻让位,绝不多占康熙的61年之数。可60年期限一到,乾隆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另一方面,做了60年独裁者的他,又怎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和珅不愧是乾隆的宠臣,再次精准揣摩到了乾隆的心思,献上“传位不让玺”之计。意思是皇位让给嘉庆,但各种公章仍由乾隆掌管,嘉庆办事,都得找乾隆审批。和珅此举,怎能不让嘉庆心生恨意?后来在刘墉的努力下,乾隆虽将公章交给了嘉庆,可和珅又出新招,称嘉庆初亲政,业务不熟练,还需乾隆协助,建议主要公文须加盖乾隆和嘉庆两人的印章才有效。乾隆这个权力狂自然欣然接受,而嘉庆的权力再次被架空。嘉庆虽怒,但为了不激怒年迈昏聩的乾隆,只能默默忍耐,等待时机。
其二,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杀和珅,绝非仅仅为了他的财富。乾隆后期,大清王朝已千疮百孔,各方面糜烂不堪。年迈的乾隆无力改革,只求安于现状,而年轻气盛的嘉庆帝则一心想要进行改革,革除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但只要乾隆在世,嘉庆绝不敢贸然行动。乾隆驾崩后,嘉庆立刻着手建立自己的班底,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而和珅,作为乾隆朝守旧势力的核心人物,势必会成为嘉庆改革的巨大阻碍。正所谓打蛇打七寸,只有扳倒和珅,才能彻底击垮守旧集团。因此,乾隆刚去世,嘉庆便果断逮捕了和珅。
其三,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后,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反腐工作,但他却陷入了一个误区。在当时家天下的政治框架下,官员们不过是皇帝的打工仔,贪污腐败几乎成了常态,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此时的清朝,在政治制度上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就在乾隆去世的同一年,美国的华盛顿也离开了人世,而欧洲已基本实现了权力的制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在遥远的东方,嘉庆皇帝仍在旧有的体制内挣扎,他既想国富民强,青史留名,又沉浸在“吾皇万岁”的虚幻之中,如此畸形的框架下,改革成功谈何容易?
和珅,这个狡猾、贪婪、谄媚的人,遭万人唾弃,却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生于那个时代,身处封建官场的潜规则之中,又遇上了乾隆这样的君主,种种因素交织,铸就了他的悲惨结局。最终,和珅拿起白绫,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年仅50岁。和珅自幼发愤图强,若能走上正道,或许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名臣,可他却在权力与欲望的诱惑下,走上了歪路,最终自食恶果。正如那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和珅的覆灭,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让人在感叹之余,不禁对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善恶,陷入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