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缺乏军饷难敌敌军!饱饭能否让国军以一敌三?

2025-09-10 21:43 198

明史圈里有人说过:“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话的意思就是明军打不过的原因,关键在于军饷不到位,吃不饱,战斗意志就更弱了。这话用在国军身上也一样滴,抗战长达14年,特别是到了1939年之后,国军基本上也是靠着忍饥挨饿在坚持。甚至,还出现了国军死去的壮丁,比前线牺牲的士兵都多的情况。

不过,国军的根本身份是中国军人,世界各地都认可他们的意志力非同一般。只要国军能吃饱喝足、按时发放军饷,那战斗力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威力。像驻印军在缅北的大反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以伤亡17000人,击溃了超过48000的日军,成了典型的战例。

新组建的38师,简称“新编38师”,是中国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驻印的这支部队底子挺扎实,主要由从印度撤回来的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新38师的前身可是有名的税警总团,而新22师则挂靠第五军。这些士兵的水平比起国内不少军队都要强出不少,战斗力是真的牛逼。

这些士兵在印度被史迪威重新整编为驻印军,装备进行了大幅度的升级,火力支援水平达到了排一级的水平,每个排都配有迫击炮班。这个火力支援的强度在国内所有军队中绝对算得上顶尖。不只班排级别的火力很厉害,师级的火力也同样强大。驻印军的每个师都配备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和两个75毫米山炮营,这些重火力全都拥有强大的机动能力作为支撑。

105毫米榴弹炮

驻印军每个师配备的卡车多达三百多辆,比起日军的装备可算是豪华得多。日军的机械化水平一直不上档次,许多重型武器还得用骡马拉运。驻印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装备了火箭筒、反坦克炮,机枪数量更是多达五百挺,这样的火力密集程度让日军看了都得心惊胆战。

美制装备除了能发挥出强大的火力优势,还得靠后勤保障。可全世界的美械军队里,补给跟不上这事儿可是常见的问题,导致实力大打折扣。而驻印军的后勤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全部由美国提供支持。光是训练用的弹药,就比国内部队的战斗和训练累计用量还多,导致驻印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背后支撑他们的,是美国的大型运输机、卡车以及货轮,不停地运送弹药和食物。至于野战口粮,每天会供应三份,餐餐都有牛肉罐头,还有饼干充当主食。

驻印军的口粮每天供应三份,餐餐都配有牛肉罐头,饼干则作为主要的主食。

驻印军吃完饭后还会喝红茶来调剂一下,这待遇比国内的高等级国军还要好几档呢。平常日子里,驻印军的伙食也挺不错的,食堂非常讲究荤素搭配,营养搭配得很均衡。正因为有充足的营养供应,驻印军的身体素质比国内的战友要强壮得多,也就能在和日军作战时发挥出更出色的战斗力。

正因为装备精良、训练到位,驻印军在国军体系中的地位远超其他部队。这个特点在新六军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军长廖耀湘不仅是驻印军新六军的指挥官,还是一名黄埔出身。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体系里,黄埔系的部队一直要高于非黄埔系,中央军也比地方军更具优势。像廖耀湘这般既是黄埔生,又担任驻印远征军的军长,这份身份在整个国军体系中算得上是最高级别。新一军的孙立人,以及第五军的杜聿明,都只能仰视他的地位。

廖耀湘

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里头有74军和18军,不过,这两支部队的地位都比不上新六军。74军被叫做“御林军”,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负责守卫南京,但实话说,一开始南京的防守其实是新六军负责的,直到后来新六军被派去更关键的东北战场,才轮到74军来守南京。最具荣誉的一次是8月21日新六军在芷江接受了日军的投降,这次行动代表了整个国民党政府去迎接日本投降,足见新六军的重要地位。光是战斗力和老蒋那一辈的关系如何这些新六军都不在话下,光从它的地位来说,谁也比不了的。

1943年10月,驻印军开始向缅北的日军发起反攻,新一军在短短五天内就攻占了胡康河谷——日军最大的据点新平洋,紧接着,周边的其它据点也纷纷被攻占。为了挽回胡康河谷的局势,日军第18师团调来了56联队来守阵,可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主力经过七天激烈的战斗,取得了于邦大捷。这事儿在国内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其实吧,日军一个联队的防线,咱们国军得调十倍兵力围上去,还不一定能赢得了。像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台儿庄战役这些战役,国军都没法打破日军坚固的就地防御,最后那种歼灭战,变成了只能叫做击溃战了。

你说的这个“驻印远征军”,其实就是我们派出去支援的那帮军队。在印度地区活动的那一支队伍,承担着重要任务。

驻印军一旦建立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不仅战斗力有明显提升,机动能力和组织纪律也变得更强了。在孟关战役里,新一军从侧面绕到,把日军完全包围在孟关。战车第一营配合步兵,从原始森林穿过去,把日军的后勤供应彻底切断了。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事。

咱们先不聊国军机动性差的事,就算它还挺灵活,也搞不定这个任务。因为国内的士兵除了骨干,基本上都是拉壮丁拼凑的,要派出这么一支队伍从侧面绕过去,部队一出发就得散成一盘散沙。国内的部队架构得很严,指挥部得盯紧嫡系,嫡系得盯非主力,连排长得盯住老兵,老兵再看新兵。层层把关,才能保证部队不乱,人越到中央军越讲究这个。要知道,地方军多都是本地人,一旦变成逃兵,亲戚邻里那还不得跟着遭殃,连坐的事谁也跑不了。

国军壮丁

中央军的很多壮丁其实是从西南和河南调过来的,到了1927年,国府已经没法控制基层政府了,一个士兵要是变成逃兵,基本上找不到也惩罚不了。试想一下,老蒋要下令让李培基惩办逃兵,估计人都找不到是哪的。或者让龙云、王缵绪去追查逃兵,这两个人估计也不会去办事。

驻印的兵待遇挺不错,这些士兵基本上不怎么会跑。换个角度想,就算国军的士兵不跑,也不一定能绕远路赢。因为大部分时间士兵都半饥半饱,要是走远路绕个弯,路上很容易就死在半路上了。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国军基本上就是沿着铁路和公路走,离开这些路子根本撑不到。解放军跟国军打仗,简直就是碾压式的降维打击。

不过话说回来,驻印军在缅北打仗也不是没有挫折。虽然后勤保障、装备配备和训练没少做,但战斗的素质和部队的风气这方面还差点儿火候。在密支那那会儿,刚开始打仗,驻印军的表现还挺顺溜的。

1944年4月29日,史迪威下令中美联军穿越原始森林,突袭密支那。到5月17日,快速夺取了密支那西机场。之后,许多运输机轮番空投士兵和装备,飞机在机场不断着陆,为攻占密支那做准备。到了5月18日夜,驻扎在密支那西机场的部队已集结了四个团左右。19日那天,150团两个营向密支那附近不到300的日军发起攻击。按理来说,装备先进、兵力充足的远征军两个营,全力一战,应该能把守军消灭,还能维持一种胶着状态。但是,实际上,这两个营一入城,为了争夺仓库物资,瞬间变得乱成一锅粥,局面变得支离破碎。

日军抓住这个时机,将攻势反推向150团,结果让他们在日军的围攻中只得突围而出。这一失误也让增援密支那的日军迅速赶到,到那会儿,密支那的日军已经集结了大约3000人,原本的突袭战变成了持久的拉锯战。

密支那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难,从5月26日中美联军开始攻城战起,国军士兵的战斗素养不足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虽然他们是国内的精锐部队,但跟我党领导的部队在战争经验和战术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国军习惯守城、攻城都比较弱,因为他们的作战水平基本还停留在挖战壕的战争阶段。在密支那作战中,国军士兵基本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打仗,结果伤亡不断增加。还要说的是,很多国军士兵为了壮胆,经常漫无目的地开火,这不仅没有起到威慑作用,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最终成为日军火力下的牺牲品。

芷江受降仪式简直可以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象征之一。这个场合,既是对战后和平的庆祝,也代表着中国人民坚持到底、迎接新希望的时刻。仪式在芷江县举行,聚集了来自中、美、英、苏等多个国家的代表,场面庄严,气氛庄重而激动人心。整个过程包括签订投降书、展示受降旗帜,大家的脸上都满是复杂的情感,有欣慰也有不舍。这次仪式不仅体现了国际合作,也彰显了中国战胜侵略的坚定信念。

更关键的是,国军的底层军官根本看不懂美军侦察机拍的照片,导致攻击效率无法提升。在密支那的整个战役中,美英联军总兵力超过3万人,用十倍的兵力去攻打只守住3000人的密支那,结果却损失了六千多人。这说明,仅靠后勤的改善,根本帮不了国军实现质的飞跃,毕竟这还是一支老旧的军队。只有当新思想彻底武装起来的解放军出现时,才算真正堪称所向披靡。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