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城开业那会儿,热得像过年赶集!商场大门一开,人流潮涌,停车场爆满得连条缝都挤不进,马路堵得水泄不通,司机们按着喇叭嚷嚷。里头的货架堆满了高档货,什么进口食品、名牌服装,应有尽有,可价钱高得离谱,一条牛仔裤标价八百块,老百姓一算账,只敢买俩面包尝尝味儿就溜了。现在可好,繁华场面没了踪影,大门前冷清清的,连保安都快闲得打瞌睡,交通畅通无阻,跟普通日子没啥两样。
这变化咋就这么大?说白了,商场想活得久,得看买卖能不能对上茬儿。顾客的需求啥水平?咱普通老百姓买东西,图的是实用又实惠,便宜点的、质量过得去的,谁愿意动不动花大几千买件衣服啊!可万象城那些名牌,定价跟大城市高档区学,本地居民一个月挣几千块工资,一掏钱包就心疼。我去逛过几回,发现门口广告牌挂得漂漂亮亮,结果顾客一看价格标签,扭头就走,货架上堆积的东西没人碰,灰尘都积了一层。这不就活生生证明了商家的梦想和现实脱了钩嘛——居民购买力跟不上,商品贵上天,生意哪能不垮?
想想看,一个市场成不成事儿,关键在人心。万象城刚开张,大伙儿图新鲜去凑热闹,热闹劲儿一过,真实需求浮上水面。商场运营团队可能觉得高端定位能赚大钱,没认真调研周围社区的收入水平。我琢磨着,他们犯了个常识错误:做生意不能光顾着炫酷,得接地气!比方说去年邻市新开的那个高端 mall,开业时也是人流爆棚,不出半年就凉了,原因一模一样——价钱离谱,本地家庭开销承受不起。万象城这种玩法,简直是赶鸭子上架,逼着工薪族啃骨头,长久下去肯定没戏唱。
市场能不能火起来,就看两边能不能对上。商场调整价格、搞点实惠活动,或许能拉回点人气。比方说,弄点折扣促销,卖些平价生活品,别只盯着奢侈品。但现在这局面,万象城想翻身,得大动干戈。商家们长点心吧,别太理想化了,居民的钱包不是印钞机。大伙儿都经历过类似场景吧,哪个城市没一两座空荡荡的商场?记住教训,买卖是双行道,买得起才叫热闹。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